这场直播访谈畅谈涉老审判工作的初心故事 上海静安法院 关注

发布时间:2023-10-24    来源:本站

原创 静安法院 上海静安法院 收录于合集 #法暖夕阳 12个

阿姨被家暴多年不敢离婚,“忍一忍”是否真能获得安稳人生?

八旬老人把钱分给四个子女却无人赡养,老人该怎样处理个人财产?

静安法院涉老案件审判“全流程观护体系”如何守护老年人权益?

10月19日,重阳节前夕,静安法院审委会委员、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姚轶捷,副庭长白云应邀参加上海新闻广播《法眼看天下》直播访谈,畅谈“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工作的初心故事”。

直播中,姚轶捷庭长、白云副庭长结合八旬老人把钱分给四子女却无人赡养、老年家暴离婚案等典型案例,提示老年人依法合理保护自身权益;详细介绍静安法院发布涉老案件审判白皮书以及静安法院“1+3+X”涉老案件审判“全流程观护体系”等工作机制,与主持人钟姝和听众朋友进行交流互动。

节目中,姚轶捷庭长首先介绍了静安法院老年法庭的发展概况。静安区在1990年代率先进入老龄化,随着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活跃,涉老案件数量不断激增,因此静安法院于1991年探索在民事审判庭内设立老年庭。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情况、应诉能力存在困难,静安法院专门设置了夜间接访、社区巡回开庭、上门服务等机制。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,静安法院自2011年起每年针对不同涉老问题进行调研,通过白皮书的形式提醒社会更好地保护老年人权益,至今已是第12年。在开展大量司法护老工作的基础上,老年审判庭先后被评为“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”、全国“敬老文明号”。今天,涉老审判工作中出现了更多年轻的身影,白云法官便是接过新老传承“接力棒”的杰出年轻法官。静安法院成立了白云法官工作室,也是希望更好地发挥年轻法官的作用,贯彻敬老爱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。

作为新生代的涉老审判工作者代表,白云副庭长分享了她曾审理的两个典型案件。

第一个案例

76岁的王阿姨为儿子着想忍受多年家暴,罹患肺癌无钱治疗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法律求助,可她的儿子却深恨父母带来的多年压抑氛围。在大量调查工作后,白云成功帮他们达成了调解协议,但阿姨仍不幸在三个月后离世。这起案件给白云带来了极深的感触,她汇总分析了近五年的涉家暴离婚案,写下了《他下了死手,要是再不来离婚,肯定就没活路了》,该文章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众号刊发,也引发了社会对老年家暴受害者的关注。对此,有听众表示“与其说是拿起法律的武器,更像是拿起法治的‘手术刀’——治病救人的同时,切除‘肿瘤’”。

第二个案例

82岁的程阿婆把所有的钱分给了四个子女,但因为过往的财产分割矛盾,子女互相甩包袱,她无奈将儿女告上法庭。审理过程中,白云尽力为老人和子女牵线搭桥,既用法律的尺度去判决给付赡养费,也用执法者的温度告诉子女如何树立敬老、护老的家风,最终成功调解,拉起了家事案件中人心、情感的那条线。本案也入选了静安法院2023年赡养纠纷涉老案件审判白皮书,对老年人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、如何弥补赡养费缺口进行了提示。

近年来,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权益,静安法院首创了“1+3+X”的涉老审判全流程观护体系,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、院长牵头负责的涉老案件办公室,制定1份符合静安区情及静安法院实际的涉老审判工作意见,出台3份配套工作办法,陆续制定赡养、继承、民间借贷等若干份类案操作指引,形成了可复制、能推广的机制样本。该体系将“观护”概念引入涉老审判工作,把涉老审判专项工作提升为全院重点工作,把涉老案件专门审判拓展为立审执全流程观护。静安法院根据老年当事人的诉讼能力、需求、健康、年龄等情况,将涉老案件划分为三大类,分别标注“红、黄、绿”标签并开展对应级别的立审执全流程观护。兼顾老人的财产权益、人身权益、情感需求,并引入心理干预、庭外调查回访等机制,充分汇聚多方面的精神关怀合力。

“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工作的初心故事”在一小时的电台访谈中即将进入尾声,期间,很多网友也在平台上积极留言互动,为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工作和访谈嘉宾点赞。

下一步,静安法院将继续用法律的尺度去维护家庭的温度,做强“法暖夕阳”和“银发盾牌”等特色项目,通过巡回审判、社区宣讲、案件回访、庭审观摩、法律咨询等方式,切实提升老年人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良好氛围。

文 |陈润文

图 |胡念慈

编辑 | 刘晓丽、胡念慈

原标题:《这场直播访谈畅谈涉老审判工作的初心故事》

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政务

编辑:admin

【返回列表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