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护黑土地 鹤山在行动
央广网哈尔滨10月23日消息 鹤山农场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寻良策、用良法、养良田,因地制宜、综合施策,将黑土地当作“命脉”守护,走出了一条“在利用中保护,在保护中提升”之路,打造黑土地保护的“鹤山模式”。
今秋,鹤山农场种植户陈建彬心里格外高兴,看着自家地里金黄穗大、排列整齐、籽粒饱满的玉米收进粮仓,他喜上眉稍。可是,去年他曾因为地里的侵蚀沟犯了难。
“去年这块地里有一条50多米长的侵蚀沟,处在地的中间。”谈起去年种地时的情景,陈建彬眉头紧锁。他说,春播播不上种,中耕、施肥作业时,机车都得绕道走,费时费油又费力。
鹤山农场第六管理区秸秆捆填埋治理侵蚀沟现场(央广网发 任宝吉 摄)
为了彻底根治土地“疮疤”,去年秋天收获时,鹤山农场发挥土地规模化统营优势,组织各管理区将秸秆打捆,通过多道施工工序,利用秸秆捆回填治理侵蚀沟。由于秸秆本身含有空隙,放在底层既可以保持渗水畅通,又防止黑土流失、含蓄土壤。
“这回土地平整了、机车畅通了、庄稼也长出来了。”陈建彬高兴地说,不显眼的小秸秆也能发挥大用途,今年他家这块地能多打6000斤玉米。
据了解,2022年,鹤山农场就地取材打包秸秆8万捆,共治理侵蚀沟48条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亩。今年又筹集资金600万元用于秸秆回填治理,共治理侵蚀沟32条。
“我们采取项目治理、生物治理和农业措施,本着治早、治小的原则,采取治、管相结合的方式,加大侵蚀沟治理力度,并建立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,全方位提升侵蚀沟治理效果,努力保护好黑土地,守住粮食安全根基。”鹤山农场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寇文生的一番话表明了他的信心和决心。
要想打赢黑土地保护“持久战”,同样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推动,科研人员的脚步从未停歇过。
科研人员在野外观测和采集侵蚀沟样本数据(央广网发 张晗 摄)
“侵蚀沟长度125.6米,顶宽5.37米,深1.68米。雨后径流泥沙采集成功……”在位于鹤山农场的黑龙江九三土壤侵蚀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,站长刘刚正在将野外观测和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,同时对采集样本进行分析和计算。
自2002年起,北京师范大学在鹤山农场建设水土保持试验站。“我们通过采集、整理历年来因气候、地形等因素导致的土壤侵蚀第一手数据,在经过科学试验和分析后,结合农场实际情况,为其提供解决水土侵蚀冲刷沟治理措施和实施办法。”手捧黑土、刘刚眼神坚定地说道,试验站要因地因时制宜、分区分类施策,根据土壤侵蚀规律靶向“出良方”。同时,在试验田采取等高耕作、免耕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。
鹤山农场积极探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方法,持续保护好、利用好黑土地,防止耕地退化,提升耕地质量,深挖黑土地的增产潜力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,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(朱婧)
编辑:庞淼
来源:央广网
编辑:admin